品牌也日益互聯網化。線上品牌化率的提升無疑將孵化出更多創新商業模式,對品牌商來說有重大意義。這要求打破傳統通過渠道間接接觸消費者,“渠道為王”單向品牌建設的方式,轉為“品消合-",渠道共創”,即品牌和消費者共同創造品牌,并借用新興渠道提供的跨價值鏈各個觸點。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品牌商必須從清晰的數字化目標入手,建立貫穿整個價值鏈的互聯網化運營模式,包括研發和供應鏈、營銷和客戶關系管理、渠道;并對組織和基礎設施進行互聯網化改造。
不同階段企業往往具有不同關注:
起步者,將線下既定商業模式和產品拓展到線上,作為線下的補充銷售和營銷渠道,輔以微型數字銷售團隊。
領跑者,則全面整合線上線下,從而更精準、更高效面向不同消費者提供有針對性地產品和服務,塑造多觸點無縫體驗。這些龐大的改造,往往由一個全功能甚至與線下整合的數字化團隊推動。
顛覆者,打破既定商業模式,由消費者引領品牌創造、傳播及營銷全過程,重新設計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并由小微化利益共同體服務不同消費群。
在互聯網的“品消合一,渠道共創”的新模式影響下,無論品牌打算緊跟市場步伐還是顛覆既有模式,如何從為數眾多的商業模式中尋求適合自身的轉型路徑顯得至關重要。
互聯網日益品牌化。得益于消費升級和對品質的關注,并且互聯網在其中為品牌提供更便捷、更便宜和更高效的入口。我們看到,過去5年間阿里巴巴零售平臺上的線上品牌化率連年提高,形成了超萬億人民幣的新增品牌銷售額,折合為人均新增約千元的品牌支出,相當于中國零售市場規模的5%。
然而,大品牌在互聯網助力下獲得廣大低線城市和農村市場中的公平競爭機會。我們看到絕大多數品類中大品牌在3、4線城市占比與1、2線- 致,甚至在消費類電子和食品中略勝一籌。 互聯網彌補了大品牌在低線城市缺乏高效實體分銷體系的劣勢,并隨著線上滲透率和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提供更大戰場。
總體而言,中小長尾品牌在線上獲得更快速成長,不再如同線下受限于渠道和資本牽制,而通過評論等低成本途徑傳播和塑造。其中區域和淘品牌以及非知名品牌過去三年復合增長。不同品類表現不同,大品牌仍然在標準化高的品類中占據主導,例如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超過半壁江山 ;而中小長尾品牌在個性化要求高的品類中占主要份額,例如服裝中大品牌份額顯得比較低 ,而長尾品牌的份額達到一半左右。